(资料图片)
“我来发个朋友圈……”如今,人们拿起手机随时都能拍照、拍摄视频。“随手拍”日益成为满足公众内容需求的重要途径。
然而,有图有视频不一定就有真相。“随手拍”反映拍摄者主观意志,难免存在侵权风险。日前发生的广州地铁“偷拍”事件中,某女子明知一名男乘客并未偷拍自己,依然将对方样貌发到网上,诬称其为“惯犯”,引起广泛争议。更有甚者将“随手拍”视为流量密码,发布自导自演的造假视频,煽动矛盾对立、挑动负面情绪,谋求流量变现。放任“随手拍”野蛮发展,不仅扰乱网络空间秩序,更让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,“随手拍”变成“任性拍”亟待整治。
消除法治“模糊地带”。民法典等法规明确要求保护公民肖像权、隐私权等合法权益,但“随手拍”作为一种新型内容创作模式,具体哪些行为构成违法、拍摄自由与侵犯隐私之间的边界是什么,仍值得商榷。聚焦法治“模糊地带”,应积极开展司法实践,通过分析常见侵权行为特征,适时优化现行法规及执法标准,将关注度高、影响大的侵权事件作为典型案例,便于处理类似事件有法可依、有例可循。完善法律援助机制,积极协助受害者维权,督促相关平台下架侵权视频,防止造成二次伤害。
督促平台“守土有责”。《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》指出,网站平台要发挥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作用,严防恶意传播行为。广州地铁“偷拍”事件中,女子网暴、污蔑男乘客的行为固然不妥,若平台严格落实审核责任,本不该让未经核实的视频过审,暴露出平台履职尽责不到位。职能部门在提升管网治网水平同时,应督促平台压实内容管理主体责任,健全内容审核机制,规范内容传播。对存在侵权嫌疑的视频,要求发布者重新修改、证明内容真实性后方可过审。发现视频内容具有恶意蹭热点、煽动仇恨、造谣传谣、散布负面信息等特征,不仅要对相关账号采取限制措施,还应及时联络监管部门介入调查,让自导自演者“无所遁形”。筑牢内容管理防线,减少“随手拍”侵权事件发生,维护平台良性内容传播环境。
树立正确拍摄理念。“随手拍”赋予“人人都能发声”的权利,但滥用权利就可能踩到法律红线。职能部门可联合平台、媒体、学校等各方力量,共同做好普法宣传工作,提醒人们在拍摄时多一些谨慎操作、少一些侵权风险。鼓励人们利用“随手拍”参与社会舆论监督,揭露不良风气。我省自5月起试运行高速公路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平台,欢迎大家拍摄并上传乱扔垃圾、恶意加塞、占用应急车道等违规线索,助力提升交通管理效率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拍摄理念,自觉遵纪守法、维护公序良俗,“随手拍”与侵权“划清界限”,才能健康发展。(梅 麟)
上一篇 : 林娥扮演者_扮演者是她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