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每月生活费400元,到资助四名学生
这“树洞里”装着励志之外的三重价值
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榜样,家境贫寒,近乎赤贫,“上大学起,家里就拿不出一分钱了”,却能顺利完成学业。当事人的自强不息、乐观向上、勤奋勇毅,都让人既动容又感佩。
但是,如果仅仅把当事人的经历当作励志故事来欣赏,则窄化了此事的价值,也遮蔽了当事人身上的光芒。这名清华学生是可敬的,因为他完成了三重超越。
第一重
尽管出身贫困但并不卑微
把自己蹇厄的故事讲出来,需要勇气,拿出来与人分享,不讳言当年因贫困带来的尴尬、无奈和痛苦,表明他的内心是强大的。很多人,一辈子都“走”不出贫困,不愿意回忆或正视当年的困苦经历。从这个角度看,这名清华学生经济上是贫困的,但心态上、精神上始终是富有的。
第二重
积极传递善良反哺他人
这名清华学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,“把爱传递下去”。按照他的经济条件,完全没必要资助孩子读书,但他不仅展现了善意和诚意,还一下子资助了4名孩子,令人刮目相看。这名清华学生一路走来,碰到太多好老师和爱心企业,这是他能够走下去的重要因素。“像他们一样,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”,这名清华学生自觉释放并传递这种善意,说明他没有辜负爱心人士,更没有辜负自己。
第三重
读懂了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
在这名清华学生看来,“厚德载物就是说,我们所得到的一切,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。”人们对厚德载物有不同的理解,这名清华学生的理解颇见境界。自强不息不易做到,厚德载物更难做到。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常思自己的德行能不能支撑自己的行为,并做到让厚德来载物,这个社会势必会变得更美好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道德之于个人、之于社会,都具有基础性意义,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。”可以说,无论厚德载物还是崇德修身都超越了知恩图报的层次,是一种高境界。
尽管这名清华学生的闪光点值得放大,但是不能因此讴歌苦难,也不能礼赞贫困。
有人说:“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、能力,还教会了他善行和感恩。”如果说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、能力,还说得通,那么认为困苦教会他善行和感恩,则经不起推敲。教会这名清华学生善行和感恩的,是好老师,是爱心人士,是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。
毋庸讳言,在贫穷面前,一些人变得狼狈,贫穷激发的不是壮志而是自暴自弃。这名清华学生的幸运在于,他虽然家贫,但成绩不错——“当年的省前十名”。更幸运的是,一路上有太多好老师和爱心人士关心关爱他。在现实中,受困于贫穷,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就走向了社会,贫穷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,导致他们物质上贫困,精神上也贫困。
透过清华贫困生的“树洞”,看到了什么?看到了一个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,也看到了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,在一些地方仍有需要关注的人,他们需要光和热,给他们一点阳光,他们就能灿烂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【编辑:叶攀】
上一篇 : 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清算案裁定
下一篇 : 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超2成 学生健康体检要筛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