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人才焦虑,不止是创业公司的痛。 |
文/以撒
说游戏背负着AI技术的未来发展,绝对不是一句空话。至于原因,我们聊过很多次了——不少AI成果,甚至可以说是以游戏为基础“生”出来的。连OpenAI创始人都亲口认证过,他们之所以能研制出ChatGPT,也恰恰是因为之前走过研究《DOTA2》AI的“弯路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再讲这些,未免有些老生常谈了。所以今天,我们想聊聊另一个角度:人才焦虑。
在每一波技术浪潮来临之后,人才一定是大部分相关公司的痛点。比如在AIGC火起来之后,相关的算法、技术岗位需求就有一波大增,图像识别、深度学习等岗位年薪百万都是洒洒水,而且高材生遍地都是——硕士至少就有40%以上,不可谓不卷。
以上数据来自脉脉高聘发布的
《2023 AIGC人才趋势报告》
但这就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人才从哪来?公司内部的培养有多费时费力自不必说,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成立也没多少年,人才总量就这么多。技术发达归发达,这个高门槛的池子可不会凭空蓄满水。
所以一直以来,AI人才焦虑都不止是创业公司的痛,还牵扯到更深一层的高校教育上。上周葡萄君去成都,参加了腾讯举办的STAC科创联合大会,会上专门设置了一个“教育论坛”,请来了多位与AI相关的高校师生讨论此事,就让我感触颇深。
比如在会上,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副院长兰旭光提到,这半年以来,他们的心就一直慌慌的,不知道为什么AI突然发展到了这样的时代,有了如此颠覆性的技术。 这不仅是对从业者的冲击,也是对教育的挑战。
挑战主要在哪里呢?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吕建成讲到两个方面:一是教育界共同的课题——在AI技术发展之后,我们如何结合它去改革教学方法?二是AI这门学科本身的课题——现在的教材、课程五花八门,既没有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,也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,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培养AI人才?
这问题听着简单,实际上影响极其深远。就拿ChatGPT来说,如今我们自己通过和AI对话都能写出高水准的代码,那么学校的教育到底还能如何进步?会不会反被AI甩在后面?兰院长觉得,人类教育者战胜AI最大的因素,是创造力。因此,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,也是AI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巨大难题。
顺着这个最大的问题延伸下去:创造力又要怎么激发呢?听了现场师生的讨论,葡萄君觉得可以总结为两点:真刀真枪、兴趣导向。
首先,真刀真枪指的是不能纸上谈兵、纯学理论,而是一定要在项目中成长。大会上请到了一位老教授,他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原副院长林孝康,今年76岁高寿,毕业后教了一辈子书。当年他所在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——这个专业为后来国内的AI教育奠定了不少基础,而他本人也亲手带出过许多AI大牛。
当年的条件,可远不如现在这么优越。林教授提到,过去一个科研项目拿两三万、四五万块钱就很多了,找论文、资料,能找到一篇两篇就已经不得了了。而且那时的“电脑”一台就要占一间屋子,还只能从国外进口。
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他们天天睡在实验室里,加班加点完成了项目。林教授说,清华大学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想——要真刀真枪地干科研项目,从企业、科技界接过来,带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来,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令人信服。
当然,这样的思想也延续到了现在。比如深圳大学的学生王翊风,就讲到了他曾经做过的课题:在鹅场研究AI——不是腾讯那个鹅厂,是真的养鹅场。他们要研究一套用AI识别病鹅的系统,但很快就感受到了传统养殖的难度:一群鹅混杂在一起,怎么判断哪个有病?判断出来后,它马上跑进鹅群,又怎么分辨?这可能只有十年经验的老师傅才能准确做到。
图片源自网络
不仅如此,鹅场的条件也并不理想,没有手机信号、没有网络,还得顶着40度的高温。后来他们先是拉了几十米网线、安装设备,又是学习养殖知识、研究算法,前前后后花了100多天,标注了30万只鹅、采集了六千多张鹅的照片,对鹅粪臭味都习以为常了,才做出最终的小程序。
但这样的经历无疑也是宝贵的。他提到自己导师说过的一句话:脚下踩过的鹅粪越多,你写出的代码就越清晰。
你可能会疑惑,既然我们有这么多年轻人在真刀真枪地干,为什么还要愁教育?这就还要提到第二个点:兴趣导向。大会上,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李晶晶,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:以前我们总说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,但是到了现在,我们更需要做的是“授人以娱”,也就是用更加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教学。
对于AI教育来说,这一点可能尤为重要。葡萄君以前也学过编程、算法,对此深有体会——你让我想办法做个小游戏,那我可不困了;但你要让我钻研数据结构、学线性代数,搞清楚那些指针、堆栈的原理,我会直接睡死过去。当然,人的体质各异,有的人就是喜欢和擅长研究这些,但这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更有趣的教学方式。
南京大学在2018年建立了人工智能学院,可以说是国内甚至全球最早探索本科AI专业的高校。而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副教授赵一铮在大会上讲到,当时他们觉得最大的难处,就是AI技术的细分方向又多又杂,很难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。
就拿课程安排来说,AI专业需要一些常规教学中覆盖不到的数理基础,他们就只能安排在大一教学。于是结果就是,那些十八九岁的孩子刚刚进入大学,还满怀着对大学休闲生活的憧憬,结果就被极度抽象、艰深,并且落后一节就跟不上的课程给击垮了。如果不是功力深厚的老师,也很难一直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兴趣。
以上这两点,基本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的AI教育中形成了共识。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文新也提到,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,来详细探讨如何安排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,如何让数理基础和专业课的铺垫、层次最为合理,还设置了一个试验班进行验证。
尽管我们的教学队伍如此努力,有些痛点依然很难完全解决。腾讯开悟平台技术负责人邓民文告诉葡萄君,在AI教育方面,高校其实需要和企业之间形成一些纽带。比如学生想研究围棋AI,但学校的条件往往是不允许的——它需要很多机器并行计算、训练模型,也需要一套成体系的工具,而这种工具就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研究。另外,企业也可以在真刀真枪做项目这方面,提供一些独特的经验指导。
看到这里,你会不会觉得我写得有点跑题了?明明是讲游戏的重要性,结果大聊了半天高校教育……不,其实说到这儿,铺垫刚刚好完成。因为 把上面的这些挑战、痛点串联起来,你就会发现,游戏其实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一块拼图 。
首先,游戏能不能提供真刀真枪的实践经验?能。邓民文告诉我,开悟平台此前就已经和四所顶尖高校合作过,并且还在今年把合作数量扩大到了19所高校——有的读者可能还不了解,他们是腾讯旗下研究AI的平台之一,是“绝艺”“王者绝悟”等知名游戏AI的孵化器,整合了腾讯AI Lab、《王者荣耀》的多年游戏AI研究经验和庞大研究资源,还举办过高校赛事,我们以往也曾做过 相关报道 。
邓民文觉得,我们的AI教育要做出自己的特色,就不能一味照搬模式。 他们目前有一些想法: 一是用真实的项目来教学,并且向高校提供企业人员的支持,避免纸上谈兵; 二是希望设计阶梯式课程,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; 三是他们在与高校的合作中,不止提供研究平台,还沉淀出了不少成体系的教学资料,包括老师的教案、上机指导书,学生的教学视频、课件和作业等等。
这些资料,如果能推广到全国高校的AI专业,也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。因为大家都明白,教育资源的不平均是一个客观事实,且很难一下子就颠覆过来。但当这些顶尖高校亲手磨出来的资料,被用在普通本科甚至专科的教学中,这种局面多少会有所改变。
其次,游戏能不能“授人以娱”?那更是毫无争议地能。大会现场就有一位博士现身说法——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鉴,虽然现在已经是别人眼中的“人生赢家”,但他提到,上大学的时候他也特别特别迷茫。因为他自己是资深游戏玩家,当时也是冲着游戏AI报的专业,但进了学校才发现,像阿尔法GO那样的科研,学校的算力根本没办法承担,他也因此天天睡不着觉。
结果到了2019年,转机出现了——腾讯开悟平台的赛事邀请高校参加,他一看到是《王者荣耀》游戏AI的研究,马上来了劲,天天沉浸其中。因为开悟平台提供了训练资源、开放环境、API接口,以及完整的开发文档和QA系统,再加上他们自身对游戏的兴趣,他们的研究很顺利,在第一届比赛上就获得了冠军,拿了不少奖金。而且在那之后,还有包括腾讯在内的不少公司向他抛出Offer。
看到这些你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我要说中国AI技术的未来,有一半都在游戏身上——至少抛开生成式AI不谈,在决策式AI这半壁江山的层面是这样的。天下苦AI教育久矣,甚至不止是AI专业,对所有专业来说,想让学生既能有学习的兴趣、动力,又能在实践中获得经验,这根本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了。而这时,游戏之于AI专业恰好就有这样的作用。
当然,这需要企业更加开放、更加贴近高校和产学研合作,这并不容易。但只要能做好,我们的AI教育,简直就相当于开了“金手指”一样。
上一篇 : 精准规范运用第一种形态有关问题探析 每日速递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